時評:在陽光下“曬”國家賬單
一個人民的政府,定期向人民報告“收了多少錢,花到哪里去、辦了什么事”,是執政為民、理財為民的具體體現,是推進政務公開、擴大民主參與的必要途經,也是代議制下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基本常識。
人大對政府的監督權,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監督政府怎樣花納稅人的錢。對于人大代表而言,無論是批評權、質詢權,還是提案權、建議權,都屬于“軟權利”,惟有審議政府預算是當仁不讓的“硬權利”。
在陽光下“曬賬單”,要大力回應人民的關切。當前物價總水平較高,中低收入群眾壓力增大。有人說,GDP走了兩大步,財政收入走了一大步,而民生工程走了小半步。因此,公共財政的著眼點應該更加轉向百姓民生和社會福祉,同時,預算資金不應“積極地”投入到更多建設領域,以免推高通脹預期。
早在兩會召開前夕,財政部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基層財政專項支出預算公開的意見》,界定了基層財政專項支出預算公開的重點范圍,涉及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經費、城市義務教育補助經費、計劃生育特別扶助制度專項資金、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補助資金、廉租房保障專項補助資金、公共租賃房專項補助資金、家電下鄉等45個項目。由是觀之,預算公開與民生改善已形成“正相關”態勢。
在陽光下“曬賬單”,要切實滿足行政支出瘦身的要求。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今年“三公”費用將實現“零增長”。從專業視角分析,公眾關心的“三公”費用,隱含在公開預算的大類大項中,不便于監督者檢驗。通過科目細化、附表注釋、文字說明等方式積極穩妥地擴大相關費用的公開范疇,是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重要內容,也是觀察政府工作績效的重要窗口。
在陽光下“曬賬單”,要有效借助專業人士的力量。往屆兩會,不少代表委員表示國家大賬“看不清、看不懂”,期待財政部門能拿出一份通俗易懂的預算草案。這其中蘊含兩層含義,一 是預算的編制切忌籠統,大而無當的數據使人昏昏,精細化改進勢所必然。二是政府預算畢竟專業性很強,不是每個人隨便就能看懂的,了解和掌握預算知識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借助專業人士的解讀便成為尊重專業的應有之意。
在陽光下“曬賬單”,要著力強化預算執行部門的主體意識。
按照財政部統一部署,各中央預算執行部門要在全國兩會結束后的15天內公開該部門的政府預算,重點公開“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各項財政專項支出”。有關部署安排充分顯示了預算編制、公開領域所取得的顯著進步。
要想國家賬單“曬”出好效果,就必須做到“五性”。一要實現預算監督的響應性。響應性不足既會導致公眾與監督部門之間的疏遠,還會間接影響預算監督的質量,使公共利益無法得到維護。是故,可以考慮在預算監督工作的更大范圍、更多環節引進質詢或聽證制度。二要加強預算監督的透明性。在不涉及國家機密以及其他不宜公開信息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開放公眾旁聽會議、出版會議簡報、實況轉播會議進程、公開審計報告詳細資料等。利用網絡實現預算監督工作的透明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三要堅持預算監督的法治性。否決權和修訂權是各級人大進行預算監督的重要權力,但相關法律規定在如何進行否決、否決后該如何修改等方面有所缺失。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相關法律是堅持預算監督法治性的首要任務。四要維護預算監督的完整性。隨著預算規模的復雜龐大,預算收支項目也日漸多樣化。對于某些應急性追加預算,應當盡快納入監督視野。五要強化預算監督的長效性。除了采取重點監督、專項監督、突擊檢查等短期監督方式外,還應采用長期性監督方式。同時,從加強預算工作委員會等組織功能入手,提高監督能力,改善監督方式。
與國外議會用70%的時間審議預算相比,我國人大無論是代表結構還是審議時間都存在著明顯差距。引入專業代表,升高審議“熱度”,不外是暖融融的春日陽光。
時間:2011-03-11 責任編輯:wuche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