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三公”消費 將嚴控行政成本進行到底
民眾呼喚良久的“三公消費”公開終于有了明確的時間表。
3月8日,財政部新聞發言人戴柏華表示,“2011年,財政部將繼續加大財政信息公開力度,擴大公開范圍,細化公開內容。公開中央預算部門出國經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的經費預算總體情況。” 行政成本如何認定
2010年,74個中央預算部門單向社會公開了部門預算收支總表和財政撥款支出預算表,實現了中央部門預算首次向社會公開。
所謂中央預算部門,即中央預算序列的部委。在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的“三公消費”中,這些部門和地方政府始終處于風口浪尖。事實上,“三公消費”不透明的背后是人們對高昂行政成本的指責。
行政成本雖始終是焦點,卻一直沒有權威的官方統計數據。究竟什么是行政成本?有人認為“行政成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行政成本指的就是“三公支出”。但是,東北財經大學副教授常麗認為,行政成本其實概念不是很明確,如何界定要需要探討。比如,目前的行政成本可能主要包括日常經費和人員經費。
在云南省發布的《云南省行政機關成本控制制度實施辦法》中可見,行政成本控制內容包括機構編制和人員;公務用車購置和管理;會議、慶典、論壇;出國、出境、出省考察和樓堂館所建設。由此可見,“三公消費”只是行政成本的一部分。
2008年有學者曾經提出三個9000億元的估測。據此推測,全部行政成本必將是一個令人咋舌的驚人數字。
倘若政府也做一下成本控制會怎樣?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向記者描述了一幅圖景:中國的行政事業支出占了財政支出的19%,遠高于其他國家,這會有一個“擠出效應“―― ―如果行政成本能降低幾個百分點,公共服務體系支出增加幾個百分點,其經濟、社會效應會好很多。
統計難上青天
如何統計行政成本?常麗說,人員開支不是全部,比如現在幾乎人手一臺電腦、辦公桌,對于這些日常涉及的固定資產其實應該計提折舊,但事實上都沒有計提。如果行政成本的范圍、概念弄不清楚,行政成本也就無法準確計算。
而另一位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行政成本難以統計可能還因為口徑不一樣所帶來的復雜性。
如對于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應該如何計算行政成本就需要去探討。
行政成本無法準確計算,也就涉及后續的一系列問題,在公共預算效率、行政效率以及政府公信度方面都無法解決。
行政成本難以統計的尷尬,或許在不久的未來可以得到化解。
日前,財政部有關部門已然在深化預算科目改革,設立反映行政成本的支出科目,從而統計出全國行政成本的規模。此次財政部將行政成本定義為行政單位履行行政管理職能開支的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不包括行政單位離退休支出、住房改革支出和基本建設支出。
中國現行的對政府收入和支出分類的方法是在2007年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之后確定的,科目體系由收入分類、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三部分構成。
收入分類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來源和性質,分為類、款、項、目4級,包括稅收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債務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等6類48款。
此次增加的目級科目屬于功能分類體系的組成部分,在功能分類的類款項之后新增的一個層級。也就是在對項級支出進一步細化。
在范圍清晰、科目明確的情況下,摸底出一個真實有效的行政成本數字或許不再遙不可及。
績效核定行政支出
如果行政成本可以真實地呈現,如何衡量行政成本算績效,以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將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下一個難題。
假定目前的行政支出安排主要是定員定額,盡管“吃空餉”一事頻頻曝光,但定員定額相對固定也比較容易統計。但與之相反的是,行政支出中項目經費靈活性很強。
常麗認為,如果定額定員,除非減員才能夠減少行政成本。但是如果調整財政支出標準,按照行政績效來核定財政撥款,行政成本應該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控制。“資源本來就是稀缺的,政府應該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整體節約資源。”與企業不同的是,企業可以根據效益算績效,但是行政績效可能很難評價。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企業的一些績效管理的做法可以借鑒,但政府畢竟是人民的公仆,更多的是在進行公共服務,政府項目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這就很難統計。
可以達成共識的是:即便目前行政成本難以統計,但是如果政府能夠把行政支出公開,將會對資金的使用者發揮很好的制約作用。
時間:2011-03-11 責任編輯:wuche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