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近日發(fā)出警告,中國銀行資產質量若發(fā)生實質性惡化,或將在兩年內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對此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為,惠譽的警示對我國經濟發(fā)展并不會產生實質影響,但仍需防范銀行系統(tǒng)存在的潛在在風險。
外國評級機構對我國過去兩年貸款激增普遍存在擔憂,惠譽在今年4月將中國長期本幣債務評級前景下調至“負面”。穆迪也在6月28日發(fā)表聲明,稱中國銀行業(yè)不良貸款(NPL)占總放款的比例,可能會由1%升到5%。
惠譽再次“唱空”我國銀行業(yè),仍是擔心我國地方性債務存在的風險。惠譽表示,據統(tǒng)計數據,截至2010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額為10.7萬億人民幣,而銀監(jiān)會披露我國上半年商業(yè)銀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為7.66萬億元,其中項目借款主體不合規(guī)、財政擔保不合規(guī)或本期償有嚴重風險(貸款挪用和貸款做資本金)的貸款占比高達23%。如果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進行更為保守的劃分,銀行業(yè)的不良貸款比率或接近6%。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只是外國評級機構的看法,對我國經濟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主要是擔憂我國的地方性債務問題,與歐美主權債務危機不同,我國地方性債務未達到GDP總量的30%,風險處在可控范圍,所以至少目前我國的銀行資產不存在實質性的風險。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賀鏗對記者指出,“我一直認為地方性債務與房地產問題是我國經濟存在的兩大潛在風險,一旦處理不好銀行資產就可能惡化,惠譽的警示也是對我們的提醒。”
賀鏗還分析稱,從我國最近采取了一些舉措,加強了對地方性債務的管理力度,控制規(guī)范基礎性建設;財政支出更為謹慎,對投資規(guī)模有所控制;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采取更靈活的貨幣政策。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調控已初見成效,可以說短期內我國經濟不會因為地方平臺債務問題出現系統(tǒng)性的風險,也不會出現財政和金融危機。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認為,今明兩年短期內我國經濟應該不會因為地方融資平臺問題出現系統(tǒng)性的連鎖反應。我國高達10.7萬億的地方債務確實給當前的經濟造成了威脅,但那是過去幾年積攢下的風險,而且現在的現金流并沒有因此受到威脅。但從長遠來看,也不能排除地方性債務對整個宏觀經濟產生更大的系統(tǒng)性影響的可能。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評級機構下調我國信用評級實際上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但我國銀行系統(tǒng)確實存在一些潛在風險,特別是近幾年的房地產信貸,我們應該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責任編輯: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