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證監會于2006年1月1日發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以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一直牽動著各方的神經,其所能帶來的好處也不言而喻。但一旦相應管理辦法出臺后,
如何預防或遏制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實踐證明,股權激勵機制的缺陷和它的優點一樣明顯。股權激勵機制的有效運作需要一個較為完善的市場環境,即股票價格能真實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股權激勵可能會導致另外一種結果,那就是:企業的經營者對股價的關心程度會超過對業績的關心程度。企業經營業績的提升與股價的提升之間并不是同步的,因為從上市公司利潤的提高到其股價的提高之間存在著很多復雜因素,實現的過程比較困難和曲折。
過于關心股價弊端甚多
一只股票能否上漲不僅僅取決于經營業績的好壞,還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市場整體趨勢的發展方向,上市公司的分紅送股情況,是否有實力機構資金的介入,概念題材的作用以及是否屬于市場行情中的主流熱點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股價的漲跌,其中某些因素甚至比經營業績的影響力更大。
既然經營者是通過期權來獲取收益,那么他們對股價的關心就會大幅增加,如果業績提升對股價的刺激作用不大時,經營者有可能會采取其它方法來刺激股價的上漲。比如企業經營者有可能使用高額分紅和大比例送股的方法來吸引投資者買進,從而使得股價上漲;企業經營者有可能會人為制造各種概念或題材,營造上市公司的個股利好,從而在短期內刺激股價的上升;有可能會采取和實力機構資金進行合作的方式;有可能會重視短期行為,而忽視企業的長久發展。
企業經營者可以在遠離自己的期權行權時采取壓縮利潤的方法,甚至玩“一次虧個夠”的把戲。等到自己的期權行權時間臨近時,再盡一切可能壓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短期業績,從而間接刺激股價上升。經營者可能采取的刺激股價的方法還有很多,這些方法雖然有利于股價的短期上升,但對企業經營業績的提升卻沒有什么實質作用,這和股權激勵的本意是相違背的。
治理不到位易被高管鉆空子
中國上市公司現在仍處于市場化轉軌的階段,治理結構尚不到位,投資者和經營者界限有待進一步厘清。而一旦得不到公司治理的有力支撐,股權激勵很容易就會流于形式而難以為繼,甚至可能成為個別利益體謀取私利的尋租工具。
盡管股權分置改革取得階段性勝利,但中國的證券市場仍然稚嫩,上市公司的股價和真實業績多少存在偏差。在這種情況下,實施股權激勵不僅不能反映持股者付出與回報的相關性,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兩者間的信息不對稱。這將為操縱股價、套現獲利提供了可能空間。而制度上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劇這種尋租行為。
由于股票期權將高管人員的利益與未來股票價格高低相掛鉤,未來股票價格水平越高,管理者按照固定價格行使股票期權取得的收益也就越大。這樣,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作為內部人的管理者就完全可能根據期權行使的期限情況,通過做假賬、發布虛假信息等手段,人為地對股票價格進行操縱,以達到股票期權激勵下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比如美國的安然、世通、環球電訊等公司的經營者們正是充分了解到了這一點,才肆無忌憚地通過做假而將自己手中的期權及時套現。這就充分說明,股權激勵決不是一劑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藥”。如果制度不完善,那么就很容易被一些公司的高管們鉆空子。
股權激勵尚存爭議應保持冷靜頭腦
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資本市場的和諧發展已成為建設和諧社會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推進股權激勵,實行工者有其股,也是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大動力。要構建和諧股市,就必須營造好的股市生態環境。歷史不能推倒重來,卻可以正本清源,減少資本的“原罪”,讓資本也有歷史的豐碑。社會公有制定位,推進股權激勵,將來無論誰控股,上市公司必須是社會公眾化的現代產權公司,誰經營公司,誰承擔主責,權力歸股東大會,逐步實現經營控制權向話語控制權的跨越,上市公司不是管理層的金錢漏斗,是投資者的資本吸盤,為全體股東謀利益,為社會作貢獻。
事實上,用股權激勵制度作為激勵手段的做法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除了上面提到的可能導致高管人員的內部人控制外,對于是否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令人深思的是,就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對股權激勵追捧有加的時候,國外卻對這種激勵方式開始了反思,而一些股權激勵制度的先行者如微軟公司更是在三年前就公開宣布放棄股權激勵計劃。市場制度比中國完善得多的發達國家尚且如此,作為處在新型加轉軌階段的中國,是不是應該保持更為冷靜的頭腦呢?(證券時報 何誠穎 200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