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飛虎
許多研究和社會調查表明,造假的企業很多,造假的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法不責眾"的局面。"造假賬"幾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作業鏈",達到了很專業的水平。從強烈的造假需求開始,有咨詢機構整體策劃,有假憑證供應,有銀行和稅務局的配合,有會計師的支持和技術創新,有學者的理論解釋,券商和媒體的炒作,關聯方的聯手協同,政府官員的默許、保護和指揮,律師的法律支援,公檢法和監管部門的疏通,直至請求領導人的干預。造假的如此眾多,以至于有時弄不清誰需要真實的報表!?因此,講誠信并不是一個行業的事,更不是某一個人的事。誠信問題不只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會計誠信不只是會計一個行業的問題,也是一項緊密聯系的社會系統工程。
一、把政府誠信作為會計誠信的"示范工程"
政府是行政的主體,其行政行為對社會各方面發揮著調控作用、主導作用和引領作用,它是全社會,包括會計界誠信的示范。政府誠信,主要指行政過程中的誠信,包括政策的權威性、連續性和執行政策的公平、公正、公開性,特別是行政官員的言行一致性和誠信的人格魅力。就會計師行業來講,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離不開政府提供的各種法律文件,如營業執照、減免稅批文、土地使用權批文等等,如果這些文件不真實,甚至串通起來騙會計師的話,那么會計師也把握不了。證券市場有好多這樣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大慶聯誼。它上市之前根本沒有連續三年盈利,當地政府為了包裝上市,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立項批文等統統都是編造出來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打造會計誠信,需要加強政府誠信建設,大力弘揚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堅持依法行政,把誠實守信貫穿于一切工作之中。
二、把會計主管部門誠信作為會計誠信的"龍頭工程"
財政部門是會計的主管部門,它是執行國家財經政策及財經法律法規的組織者、指揮者和監督者,是會計界的龍頭。打造會計誠信,無疑首先要建設好這一"龍頭工程"。一個時期以來,受社會"誠信缺失"的影響,在有些地方,財政部門也出現官僚主義,辦事推諉、扯皮等現象,個別干部弄虛作假,為不誠信者大開方便之門。特別是對會計人員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申領、核發把關不嚴,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管理執行不到位,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只收費不教育,或是隨便請人講幾句應付一下。由此帶來會計人員素質長期得不到提高,即使在遵循會計制度的前提下,也因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達不到要求,提供的會計信息不準確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另外,財政部門作為《會計法》的專職執法部門,會計工作的政府監督主要是以財政部門為主體來開展的,但三個版本的《會計法》,前兩個執行了四年,沒有聽說誰因違反會計法受到懲處。1999年頒布新會計法,有些人在"《會計法》執法檢查"中受到了處分,但據說很多只是因為"無證上崗"等問題而受到處罰。為什么因會計虛假受到處罰的企業不多?從執法部門本身來看,可能是未能嚴格履行職責。
為此,作為會計主管部門的財政部門,一要加強行風建設,進一步提高財政部門對自己誠信重要性的認識。二要采取切實措施,解決存在的某些不誠信問題。三要針對會計虛假嚴重的現狀,嚴格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發放、注冊登記和年檢制度,定期對批準設立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單位的培訓工作進行檢查、考核和評估。四要切實監督檢查各個單位是否依法設置賬簿;會計資料是否完整;會計核算是否符合《會計法》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使那些不具備自律能力,不能自覺遵守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改變其不道德行為,為會計誠信建設創造條件和提供法律支持。
三、把企業誠信作為會計誠信的"主體工程"
企業是會計工作的主要場所和服務領域,會計行為是企業行為,不是會計人員的個人行為,會計誠信與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決于企業的誠信狀況。提供會計信息是企業與報表使用人之間的一種契約或是法律制度安,會計人員與報表使用人之間沒有任何契約或者法律關系。會計人員只與企業存在契約,會計人員作為企業一個成員,他的個人行為取向雖然也會影響企業的會計行為,但會計人員作為企業雇員,要聽命于雇主,其首要道德原則是下級服從上級。有調查顯示,當前普遍發生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占88.8%的會計人員是沒有主觀故意的,如果沒有遇到授意指使、強令,他們自己是不會主動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一位姓裘的女士已有10多年的會計從業經歷,先后擔任過國有企業、股份公司和私營企業的總賬會計等工作,因感到會計職業的風險越來越大,今年2月毅然辭職,她的自述耐人尋味!她說:"我是實在承受不了心理上的壓力才辭職的。實際上沒有一個做會計的愿意做假賬,但沒有一個企業不要求財會人員做假賬。10多年來,我換了好多個單位,就想找個不做假賬的企業,但后來徹底死了這條心,不做假賬,只能走人。"黑龍江商學院會計系本科畢業生劉士泉,畢業四年多來,因為對做假賬堅決說"不",頻頻失業,先后換了四家單位,也因此成為不被企業領導歡迎的會計,因此,會計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主導企業會計行為的是單位負責人,會計誠信的主體應是單位負責人。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會計法》把單位負責人規定為法律責任的承擔者。為此,企業及企業負責人在經營理念上,需牢牢堅持誠信原則,在經營活動中,加大對單位員工的誠信教育力度,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貫穿于德育的全過程,把"明禮誠信"這一基本道德規范落實到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
四、把社會誠信作為會計誠信的"外圍工程"
在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時,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剝削階級意識抬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削弱,致使社會上一些丑惡現象頻現,舊社會的沉渣泛起,社會風氣受到污染都是不爭的事實。會計人員不只是工作在會計領域,作為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的會計人員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構造會計誠信,需要社會各行業的關心配合,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會計造假,只是眾多非誠信行為的一個方面,不可孤立地看待。如果社會行業失去誠信,假冒偽劣、虛報政績、隱瞞真相、坑蒙拐騙、貪污腐敗、證券欺詐等現象盛行,那么會計誠信也就難以為繼。從會計誠信同社會誠信關聯性來看,構筑社會誠信這一"外圍工程",最重要的是要加強社會各行業人員規則意識的培養,規則和誠信是緊密相聯的,規則意識淡薄,誠信必然失落,社會成員的市場競爭也必然是無序的競爭。其次,社會輿論、社會風氣等對會計誠信影響極大。就社會輿論而言,它代表了廣大群眾的一種意志、情感和價值取向,能給會計人員以某種榮譽感或恥辱感。當會計人員的行為符合職業道德規范,受到社會輿論的贊譽時,會感到喜悅和自豪,這種情感體驗會使會計人員的言行得到鼓勵;當會計人員的行為不符合職業道德規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時,會感到內疚和羞恥,這種情感體驗,會使會計人員的言行受到抑制。因此,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要把握社會輿論導向,為會計誠信建設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
五、把會計人員誠信作為會計誠信的"基因工程"
會計人員是《會計法》的具體執行者,負有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的責任。會計環境對會計人、對會計行為固然有重要影響,但主觀上有的會計人員責任心差,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信奉和為貴,不愿得罪領導和同事,甚至與領導合謀進行造假活動,成了事實上的具體造假者和執行者。這也不是個別的、局部的的現象。
在會計誠信建設中,政府要講誠信,單位要講誠信,會計人員尤其要講誠信,會計人員若不是誠信之人,談何會計誠信?朱總理作的"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帳"的題詞,將會計職業道德操守、誠實守信作為會計人員安身立命之本。財政部部長助理馮淑萍也指出:"行業誠信建設,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行業誠信建設,貴在從我做起。"因此,會計人員務必加強自身的誠信素質和道德修養,增強自身免疫基因,提高抗腐、拒腐能力。面對會計違法、違規行為,會計人員不能坐視不理,更不能參與牟利,而應有正義感,不畏強權、勇于直言,披露真實信息。如果這種道德規范能夠遍布整個會計人員市場,那么,會計人員就不必擔心失業的危險,因為,欲控制會計人員做出不真實、不公正行為的企業根本無法找到合適人選。這樣,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身為會計人員應始終如一地使自己的行為保持良好的信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得有任何有損于職業信譽的行為,決不為一己之利、眼前之利而喪失道德操守,要守信如節、守身如玉。從長遠看,從主流看,有道德、講誠信的會計師是決不會丟掉飯碗的。
六、把制度建設作為會計誠信的"防御工程"
作為市場經濟的"通行證",人們越來越看到誠信的重要,但是要樹立誠信,搞好誠信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首先,要建立一套保證誠信的制度和機制。誠信來自于嚴格的法制化監管,如果沒有嚴格的法律約束,單靠道義上的提倡,那是空中樓閣。為什么國外(境外)的公務員比較廉潔,并不是他們天生就比我們高尚,而是來自于嚴格的法制化監管。如果你造假或違規,你將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你是公務員,有批準權,但一旦發現你受賄了,拿了別人得好處,你將來的退休金就拿不到,可能拿了人家幾十萬,將來幾百萬就拿不到了,嚴重的當然還要受到刑事處罰。所以我們應該設立相應的獎懲措施,通過獎懲措施的實施,使不誠信者付出巨大的成本,誠信者獲得獎勵,從而使得誠信成為一種理性行為。其次,要加快建立社會信用監督制度。美國有個"信譽局",信譽局的電腦記錄了每個成年公民所有的信用資料,并向社會開放。不良行為一旦被信譽局記錄在案,此人的信譽就有污點了。從此,購物享受分期付款,商家一查信譽局的記錄就會拒絕他;想找個好工作,用人單位一查記錄,便會覺得此人不可信賴;想找銀行申請貸款,更是別指望。總之,有了信譽污點,想要在這個社會過上等人的體面生活就沒門了。
最近聽說了經濟學家蕭灼基講了一則小故事,頗有意味:一位留學生在國外乘公共汽車逃票,當時并沒有對他罰款,他自以為洋洋得意,誰料畢業找工作時才發現已被記錄在案,雖然學習成績優秀,求職卻遇到了障礙。他因小失大,后悔不及。
因此,我們應通過制度建設,用制度搭建"誠信防火墻",使會計誠信從"良心主導"走向"基于規范",使會計誠信從一種單純的說教,而成為會計人自覺的、理性的選擇。
七、把誠信教育作為會計誠信的"希望工程"
誠實守信是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誠信在多大范圍和什么程度上為人們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誠信的宣傳和教育。會計誠信教育是根據會計工作的特點,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會計人員進行系統的誠實守信教育,使會計人員形成誠信品質,履行誠信義務的活動。開展會計誠信教育,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情操,養成良好的誠信品質,進行會計誠信實踐活動。因此,我們在大中專財會專業的課程設計中,在會計執業資格的考試內容里,在會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時,誠實守信等會計職業道德應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使會計從業人員牢固地樹立誠信意識。特別是各財經大專院校,要充分重視會計職業道德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來培養學生的會計誠信理念。這樣當他們步入社會、走上會計崗位時,他們身上就會帶有那牢牢扎根于心中的良好道德文化。
作者單位: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 方飛虎(副教授、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
通訊地址:杭州市西溪路896號
郵政編碼:310023 電話:0571-87171812
作者信箱:hzffh@163.com
(感謝作者向江蘇財經信息網投稿,其他媒體如要引用轉載必須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否則責任自負。本站采用的稿件僅出于信息交流的目的,不代表網站的觀點,歡迎賜稿,歡迎批評指正。投稿信箱:tougao@jsc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