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悅英
進入2011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利好不斷。綜合媒體報道顯示,北京汽車行業“十二五”規劃已獲批,按照該規劃,到2015年,北京的純電動汽車將達到10萬輛的規模,以乘用車為主。純電動汽車是北京發展新能源車的重點,此外也不排斥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傳統混合動力等其他類型新能源車。北京的消費者在購買純電動車時,除將享受與深圳相同水平的優惠補貼外,還將享受“不搖號、不限行、不納稅?國家代付?”的特殊優惠。北京的限號、限行政策給了電動汽車一個機會。
“這是很好的嘗試”,4月8日,在北京龍鎧國際低碳技術研究中心舉辦的電動汽車培訓班間隙,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陳清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包括三個因素,即具有高性能和合理價格的好產品、方便經濟高效的經濟設施和好的商業模式。目前北京物流、環衛類商用純電動車、北汽福田迷迪純電動出租車等已開始示范運行,但私人購買亟待推進。私人購買純電動車依賴優惠政策的支持以及充電設施的完善。這一背景下,“北京的探索值得肯定”,陳清泉說。
三部委發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了解到,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科技部、工信部和國資委都將出臺政策支持,分別為《國家“十二五”電動汽車科技產業化重大專項項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和《央企純電動車投資規劃》。
上述政策對于未來5年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給出了非常具體的目標和資金支持力度。《國家“十二五”電動汽車科技產業化重大專項項目》的發展目標為,小型純電動汽車、大型純電動商用車、輕度混合動力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形成比較優勢,2015年左右,生產動力電池100億Wh,發展各種類型電動汽車100萬輛。預計總投資30億元,一半以上用于純電動,其余重點在鋰離子電池攻關。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保有量達到50萬輛以上,具有自動起停功能的微混系統成為乘用車標配,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達到5.9升/百公里。2011-2015年,安排300億專項資金支持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200億專項資金支持以混合動力汽車為重點的節能汽車推廣,50億專項資金支持試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100億資金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進行分類指導和支持。
《央企純電動車投資規劃》的近期目標則是協調電動車產業鏈技術標準的統一,中長期目標是要突破電動車領域核心技術,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電動車企業和品牌。2010年在電動車共性平臺建設領域安排13億資金,到2012年還將安排50億進行支持。
記者發現,三部委已經將關注及投入重點統一到著重發展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的產業化方向上,同時也將加大對混合動力汽車的市場推廣力度。
記者還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混合動力汽車領域,輕混乘用車大批量投放市場,中重混乘用車投放市場,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批量生產、應用,插電式混合動力公交車小規模示范運行。混合動力大客車大批量投放市場。各種混合動力乘用車年產量達到當年乘用車總產量的20%。
對于純電動汽車,在“十二五”期間,2人微型電動乘用車和4人微型電動乘用車批量生產,規模示范,5人小型電動乘用車小規模生產示范,各種短程純電動專用車輛投入使用,純電動城市公交車小規模示范運行,各種純電動乘用車產量達到當年乘用車總產量的10%。
車用電機達到200萬臺的研制生產能力。動力電池形成10家20萬套動力蓄電池系統的大型企業,超級電容達到年產200萬只的生產能力。充電站建設方面,形成充電模式、充電設備及接口和通訊協議標準,在5個以上城市建成2500個左右充電樁,100個快速充電站,20個電池快速更換站。
標準待完善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電動汽車標準化專家孟祥峰介紹,經過10多年的研究和積累,中國電動車標準體系已經初步建立,涵蓋了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車、電動汽車關鍵系統和零部件、充電基礎設施及基礎通用等方面,現行有效標準共約50項,正在修訂的有50余項,正在報批的15項。“中國的電動車標準并不落后,很多還優于國際標準”,他說。
但電動汽車行業發展與標準之間仍有差距。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高新技術產業室副主任曾智澤在此間表示,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的問題,除了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和裝備的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能力急需提高、高端技術不具備競爭優勢外,相關標準不完善也亟待改變。據介紹,現行整車標準包括部分通用性標準和實驗方法,覆蓋車型不全,安全性標準不完整,整車互換性標準和技術條件還需補充制定,此外還有現行電池標準的安全性標準、互換性標準和技術條件要求標準需要補充完善,燃料電池應依據研發需求加快制定專項標準。各示范項目充電站(機)及相關系統部件還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電動汽車的噪聲污染及廢舊電池的拆機回收、高壓大電流繼電器等標準也尚待制定。
產業前景可期
國家越來越積極的政策信號,也給了從業者以信心。在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采訪中,不論是整車廠,還是零部件企業、投資者,都認為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不僅僅是由于現在有國家政策支持才對其看好,更重要的是,它是汽車工業未來的方向?政策不會是“一陣風”。
行業未來怎么發展?陳清泉對本報記者表示,電動汽車是革命性的產業,不能各自為政,要協調發展,建立新的產業聯盟,新的產業鏈,新的綠色制造業,要重點突破,重點發展公交電動汽車和小型電動汽車,小型電動汽車要從優化拓撲結構,輕量化,綠色制造,開發多功能,低端和高端系列產品,特別是,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的結合,電動汽車和遠程智能信息控制,汽車移動互聯網相結合。最終實現“零排、零化石燃料、零交通事故、零交通阻塞”的交通愿景。在他給出的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預測中, 2020年,世界汽車市場上,新能源汽車約占總銷量的7%-12%,而這一比例在中國,可達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