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普遍認為,隨著成交量大幅持續下滑以及市場觀望氛圍越發濃厚,二季度北京房價下降已無懸念
■本報記者 李海楠
4月10日,為期四天的2011北京春季房地產展示交易會落幕。據北京四季房展組委會統計顯示,此次房展會累計人流量達13.54萬人次,盡管人數有所減少,但較往屆相去不遠;在140多個國內參展項目中,只有近50個本地項目讓北京在此次京城春季房展的主角地位略顯尷尬。
扛價、觀望等跡象表明,受“限購”、加息等一系列政策的持續影響,一場開發商與購房人的博弈大戰也波及了此次房展會。業界普遍認為,隨著成交量大幅持續下滑以及市場觀望氛圍越發濃厚,二季度京城房價下降已無懸念,買賣雙方有望在博弈中迎來“降拐點”。
外埠開發商攜超半數項目進京
如果把京城的眾多開發商與購房人比作“鷸蚌”,那誰是鷸、誰是蚌也許無法完全分清。開發商若為鷸,必然使盡渾身解數敲開蚌口,結合當前京城越來越冷的樓市現狀分析,開發商的“解數”顯然沒有用盡;購房人若為鷸,同樣想要等待開發商能開尊口,讓購房人見到巨大降價實惠。二者間互視“鷸蚌”,亦鷸亦蚌。
就在“鷸蚌”持續博弈之時,帶著“漁翁”味道的諸多外地開發商開始覬覦京城樓市這塊“大蛋糕”。此次春季房展會上,多家外埠開發商攜超過占總量半數的項目登陸京城,大有等待“坐收漁翁之利”之勢。
據了解,由于不受“限購”、“限貸”政策影響,包括河北、天津、山東、遼寧、吉林、廣西、海南等外埠房地產項目成為此次春展會上最惹眼的組團。
業內專家對此分析指出,由于北京自身“限購”等一系列政策十分嚴格,投資、投機需求被有效擠出;此外,在京工作的多數外地人因“資格”問題不得不選擇在北京周邊置業。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秀山對本報記者分析,嚴厲的調控政策只會讓購房人越發理性,除北京周邊地區可能會因政策優勢而獲得北京部分購房需求轉移,其他區域的樓盤項目能否吸引購房人,還取決于其自身是否有足夠的升值潛力。
“從當前看,北京樓市受政策實施數月的影響,房價下降的前提條件已基本形成,即成交量持續走低。”陳秀山說,未來走勢值得密切關注。
“降拐點”還需市場給出答案
據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統計數據顯示:4月上旬(1―10日)全市新建商品房網簽總量為918套,環比3月下旬成交量下跌48%,與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量大幅下跌84%;全市二手住宅網簽總量為2066套,環比3月下旬的成交量下跌49.6%,同比大幅下跌75%。
成交量下行趨勢在素有“樓市晴雨表”之稱的周成交量統計上更加明顯,上周(4―10日),全市新建商品房網簽總量為815套,環比前一周的成交量大幅下跌了57.8%,與去年同期相比跌幅更是達到73.4%;全市二手住宅網簽總量為1232套,環比前一周的成交量大幅下跌了56%,與去年同期相比則大幅下跌了80.6%。
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據當前統計數據分析認為,從當前成交數據來看,新房及二手房成交價格環比上月及比去年同期都有小幅上漲,這與新入市樓盤稀少不無關系,但成交量持續走低對價格下行形成的壓力已越來越大。
新近出爐的3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價顯示,19679元/平方米的數值環比2月下降了26.7%,同比下降了10.9%,19個月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綜合來看,北京樓市一季度可謂應調控政策之聲呈現了有效回應。”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云昌對本報記者強調,在當前政策執行的前提下,京城樓市消化政策影響呈現明顯平穩下降趨勢,能否出現價格“降拐點”還需市場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