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虛增資產 涉嫌財務造假
上市三年來,“總資產增長近10倍、股價暴漲9倍、基金寵兒”等一系列光環籠罩在康得新頭頂。然而,正是這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上市公司背后,卻隱藏著涉嫌虛增資產、欺詐發行的灰暗嘴臉。
康得新是2008年北京市首批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全球產能最大的預涂膜產品供應商。自2010年7月上市以來,康得新總資產增長近10倍,至57.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18%;營業收入增長逾5倍,至22.3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83%;凈利潤由2009年的4626萬元增至2012年的4.23億元,增長約8倍,年復合增長率110%。
在業績高增長下,康得新在中小板市場如魚得水。截至2013年7月,康得新股價(復權后)上漲9倍,市值超過270億,成功進入滬深300指數。超百家機構進駐,合計持股達1.94億股。
然而,正是這諸多光環集于一身的康得新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公司在上市前后涉嫌虛增資產、產能與價格,夸大出口收入。
上市前后涉嫌虛增資產過億
康得新2010年招股書顯示,2008年,公司預涂膜生產線3號線和康得工業園房屋建筑物改造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入固定資產,其中預涂膜生產線3號線及其輔助設備轉入價值為626.15萬元。2009年,公司預涂膜生產線4號線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轉入固定資產,主線及輔助設備轉入價值合計412.67萬元。即,3號線及4號線主線及輔助設備轉入固定資產合計為1038.82萬元。
據悉,康得新的兩條國產預涂膜生產線采購自江門市輝隆塑料機械有限公司(下稱“輝隆塑機”)。輝隆塑機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康得新確實從該公司購買兩條生產線。輝隆塑機出具的報價單顯示,每條預涂膜生產線為242萬元,主線及輔助設備274.5萬元。
相比招股書轉入固定資產的1038.82萬元,康得新在兩條國產生產線上涉嫌虛增資產489.82萬元(不含技改100萬元)。
此外,據媒體報道稱康得新位于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生產線于2009年二季度陸續投產。招股書顯示,5、6號生產線加分切機原值合計2433萬元,加上配套設備681.5萬元(招股書顯示,4條生產線的配套設備合計1363萬元),則5、6號兩條生產線的原值約為3114.5萬元。
然而,招股書卻顯示,張家港生產基地的廠房和生產設備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價值為14421.14萬元,其中房屋建筑物為8729.36萬元,機器設備為5691.78萬元。
截至2009年年底,張家港生產基地最主要的生產線即為5、6號生產線,其原值不超過3114.5萬元,即使加上一些輔助設備,與轉入固定資產的5691.78萬元仍相差巨大,康得新也未在招股書進一步予以披露,涉嫌虛增資產2477萬元。
除此之外,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廠房在2009年轉為固定資產,招股書顯示,該廠房面積約為2.35萬平米,其轉固價值達8729.36萬元,如此算來每平米廠房造價高達3714元。
多家當地建筑公司表示,2009年張家港的廠房(土建部分,不包含設備)最高造價不超過1800元/平米(稅前)。照此計算,2.35萬平米廠房造價僅為4230萬元,相比8729.36萬元的轉入固定資產價值,康得新涉嫌虛增固定資產4503萬元。
綜上,在上市前,康得新涉嫌虛增資產約7400萬元。而上市后,康得新在部分資產的處理上仍存在疑問,涉嫌虛增資產可能過億元。
2011年年報中,康得新表示,張家港募投項目土建如期竣工,新建廠房1.5萬平米,即公司所稱的張家港二期。
同時,張家港規劃建設局網站也顯示,康得新的二期房屋建筑物包括輔助生活中心、倒班房、化學品庫、預涂膜庫、垃圾房,面積合計1.5萬平米。
根據康得新2011年年報,張家港二期房屋建筑物投資金額達7026萬元。照此計算,則每平方米造價達到4684元。
但經多家建筑公司工程師估算,2011年張家港1.5萬平米的房屋建筑物建設成本約在2250萬元左右?档眯略趶埣腋鄱谏仙嫦犹撛鲑Y產4776萬元。
此外,康得新2012年半年報顯示,其預付寧大鋼構有限公司(下稱“寧大鋼構”)工程款1.13億元。而寧大鋼構相關負責人透露,他們確實是有做康得新的張家港公司工程項目,但合計金額并不超過5000萬元,不可能過億元。照此,康得新在寧大鋼構一個客戶的預付賬款上就涉嫌虛增資產6300萬元。
產能和價格虛高
康得新招股書披露,IPO募資用于張家港年產預涂膜1.8萬噸(4條生產線)項目。2010年年報中,公司表示于當年11月將原計劃購置美國產和中國臺灣產生產線各兩條,變更為購置4條美國Davis-Standard公司450米/分鐘的高速生產線,產能提高50%,達2.4萬噸。即每條生產線的產能升至6000噸/年。
相比之下,2009年康得新在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進口生產線投產,產能僅為3000噸/年。為何僅時隔一年,進口生產線的產能就實現翻倍?
Davis-Standard公司北京銷售部工作人員表示,康得新的6條進口生產線(外加張家港一期生產基地的5、6號)均來自該公司,產能均為3000噸/年(300米/分鐘)。當記者問及還有什么辦法能夠提高生產線的產能時,上述銷售人員表示,想擴大產能只有多加生產線。
與此同時,康得新的兩條國產生產線產能也可能與實際狀況不符。招股書顯示,康得新的兩條國產生產線產能為1800噸/年。但上述生產線制造商輝隆塑機負責人表示,單條生產線產能很難達到1800噸/年。該人士表示,國產生產線每天大概生產4噸,在不停產檢修的情況下每年產能也僅1460噸。
康得新在2012年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完成4條預涂膜生產線的安裝及調試,并于2012年一季度相繼投產,形成10條生產線的產能,年產能達到4.4萬噸,成為全球預涂膜行業規模最大的企業。
然而,按照上述國內外預涂膜生產線制造商給出的產能數字計算,康得新的10條生產線產能達不到4.4萬噸/年,甚至還不足3噸/年。
除了產能外,康得新預涂膜價格也可能存在虛高。
2010-2012年,康得新預涂膜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23億元、6.59億元、10.07億元,復合增長率達54%。
2012年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0-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預涂膜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2.31萬/噸、3.31萬/噸、3.22萬/噸。
然而,康得新北京的銷售人員卻透露,公司的預涂膜價格在2011年相對較高,但也不超過3萬元/噸(按2.9萬元/噸計算),2012下調了單價,直到現在(2013年6月)單價維持在2.75萬元/噸(根據公司報價單計算)。如此算來,在2011-2012年,康得新預涂膜單價分別虛高4100元/噸、4700元/噸。
美國出口業務存疑
在出口業務中,康得新除了隱瞞與Kangdexin Europe的關聯關系外,其出口美國的預涂膜數據也存在較大疑問。
康得新招股書顯示,2007年公司銷售到國外的預涂膜為7818.97萬元,毛利率達到27.61%,遠高于11.43%的內銷毛利率。其中,外銷到美國的預涂膜為2867.83萬元,按照招股書中約2.2萬元/噸的平均單價計算,出口數量為1258噸。
資深貿易情報服務機構zepol的數據顯示,康得新2007年出口到美國預涂膜的數量為1487噸,與1258噸相差不大。
招股書還顯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國的預涂膜分別為4510.34萬元、3045.72萬元,當年其產品平均單價分別約為2.6萬元/噸、2.1萬元/噸,照此計算,數量分別約為1735噸、1450噸。彼時,美國正在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康得新出口美國預涂膜業務雖有所下滑,但似乎并不明顯。
然而,zepol的數據卻顯示,康得新2008年、2009年出口到美國的預涂膜數量分別僅為995噸、111噸,與按照招股書計算出的出口數量相差甚遠。
康得新海外業務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印度COSMO公司也從側面提供了佐證。COSMO公司在2009年5月份收購了預涂膜技術的發明者——美國GBC公司的工業印刷市場的預涂膜生產業務。2009年底,COSMO公司表示,由于歐洲和北美需求(金融危機)不足,GBC的生產線產能利用率不足,關閉了7條生產線,歐洲和北美預涂膜市場出現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