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制癥結在于監管寬嚴度
如何解決注冊制將帶來的上市標準降低,以及新股發行頻率上升;市場容量及投資者保護如何平衡,似乎亦是新政實施過程中,要考量的問題。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12月初專訪了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原主任、“新基金法”修訂小組成員朱少平。并對A股發行制度改革過程中,新推出的“抑制三高”、“市場維穩”等進行解讀。
注冊制預覽
《21世紀》:注冊制實施會是什么樣的流程?
朱少平:從核準制到注冊制的實施,監管部門是有考慮的。
我認為,首先,必須有明確的注冊條件。注冊條件會在原來審核制的條件上修改。其次,申請IPO的企業是否具備條件,需要自己首先有一個判斷。再由券商做出上市輔導,如果滿足注冊條件,即可向監管機關申請注冊。再次,監管機構根據制定的注冊條件審核企業材料。符合的予以注冊發行,不符合則要求補充,這與退回材料不予以“核準”不同。不符合的需要回來補充更正,最后符合要求再予以注冊。
《21世紀》:這意味著注冊制會有各類指標和條件?
朱少平:注冊制實施后,擬發行上市的企業數量迅速增加。目前,符合條件的企業很多,不可能一下子全部上市,譬如現在排隊的有700多家,全部予以注冊會引起很大的市場反應。
以前的標準細化成40多個指標,由證監會審查。未來,這些具體條件如何修改,如何履行條件的審查程序,及發現問題后履行何種程序,都要厘清。對于指標的去留,譬如環保規定要不要,這些都是問題。
《21世紀》:注冊制實施最關鍵的癥結在哪里?
朱少平:我不給你文件,你沒法注冊,這是注冊制嗎?證監會在注冊制中掌握的寬嚴,目前很難確定。從歷史情況看,從審批制到核準制并沒有區別。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證監會未來掌握到什么程度。
《21世紀》:怎么看待下一步的政策改革脈絡?
朱少平:實施注冊制,例如審核人員怎么審,怎么注冊,發現問題怎么辦,這些都需要細化指標規定。《證券法》有200多條,有部分急的內容先改,難度較大的修法時候再改。
現在需要解決三中全會點到的問題先行修改,《證券法》修改出臺前,可能會再修改一些別的問題。
新規則的過渡期意義
《21世紀》:為“抑制三高”、“市場維穩”等,《意見》有不少細致干預的條款,怎么看待這一系列的條款?
朱少平:許多政策都是試點性質,政策合適就繼續下去,如果不合適再做調整。
核準制改注冊制,目的是維護市場及保護投資者利益。新規現在很難判斷好或是不好。不過IPO重啟后,募資壓力比較大,如果完全交給市場,市場能否承受需要監管層考量,增大機構配售比例,也可緩解市場壓力。
《21世紀》:怎么看待新政出臺,對市場走勢帶來的短期沖擊?
朱少平:新股改革政策和IPO開閘消息對市場的影響很正常。這是市場自我調節。我認為這是最后一跌,新一輪行情啟動的最后一輪預演。
《21世紀》:如何看待并購重組?
朱少平:目前主板和中小板借殼上市,還是有渠道的。有些公司借殼取得了成效,也有公司效果不佳,重組方即便取得大股東地位,也不一定能順利注入資產。
相比IPO,并購程序相對簡單。如果條件再放低,將引導更多公司做并購,使得并購重組良莠不齊。明確禁止創業板借殼,是為防止有人專門利用創業板的標準“做殼”。
《21世紀》:怎么看待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背后,國內金融改革的大脈絡?
朱少平:證監會不是股監會,體制改革后,中國的證券不能只限于股票,包括物權、特許權證券、知識產權等也屬于證券范疇。
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需要通過大力發展證券類投資、金融服務類投資,將資金引入新興產業,未來的證券會有巨大的概念轉變。注冊制不能改變所有問題,改革要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