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職稱考試初級會計實務章節模擬真題(2)
要求:計算上述存貨的期末可變現凈值和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并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
(答案中的金額單位用萬元表示)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
【答案】D
【解析】購入原材料的實際總成本=50 000+360+130=50 490(元),實際入庫數量=1 000×(1-1%)=990(公斤),所以乙工業企業該批原材料實際單位成本=50 490/990=51(元/公斤)。
2.
【答案】A
【解析】企業在存貨采購過程中發生的倉儲費、包裝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等,應直接計入存貨的采購成本。另外,采購過程中發生的運輸費用應按7%扣除計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所以原材料的入賬價值=1 200×1 000+50 000×(1-7%)+10 000+10 000=1 266 500(元)。
3.
【答案】A
【解析】一般納稅企業購入存貨時發生的增值稅應作為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不應計入存貨成本。
4.
【答案】C
【解析】對于因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轉出的存貨,應同時結轉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沖減當期的主營業務成本或其他業務成本。
5.
【答案】D
【解析】選項A,收發過程中計量差錯引起的存貨盈虧計入管理費用;選項B,責任事故造成的存貨凈損失計入其他應收款;選項C購入存貨運輸途中發生的合理損耗應計入存貨的成本;選項D,自然災害造成的存貨凈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
6.
【答案】C
【解析】為執行銷售合同或者勞務合同而持有的存貨,其可變現凈值應當以合同價格為基礎而不是估計售價,減去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等后的金額確定。
7.
【答案】D
【解析】由于宏達公司與永冠公司簽訂的銷售合同規定,乙產品的銷售價格已由銷售合同約定,宏達公司還未生產,但持有庫存C材料專門用于生產該批乙產品,且可生產的乙產品的數量不大于銷售合同訂購的數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先計算乙產品的可變現凈值,不考慮相關稅費乙產品的可變現凈值為372萬元(62×6),其成本為374萬元(144+230),乙產品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故期末C材料應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C材料的可變現凈值=372-230=142(萬元),其成本為144萬元,故其賬面價值應為142萬元。
8.
【答案】A
【解析】甲產品的可變現凈值=50-6=44(萬元),甲產品的成本=35+11=46(萬元),甲產品發生了減值,故A材料應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A材料的可變現凈值=50-11-6=33(萬元),A材料的成本為35萬元,所以其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2萬元。
9.
【答案】A
【解析】A產品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1400-1300=100(萬元);B產品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0,故2010年12月31日大海公司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的金額為100萬元。
10.
【答案】A
【解析】2010年12月31日D材料的可變現凈值=10×10-1=99(萬元),成本為200萬元,所以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200-99=101(萬元)。
二、多項選擇題
1.
【答案】AB
【解析】存貨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一是與該存貨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二是該存貨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2.
【答案】ABC
【解析】在生產過程中為達到下一個生產階段所必須的倉儲費用應計入存貨的成本。
3.
【答案】ABCD
【解析】生產成本反映企業在產品的價值;委托代銷商品和發出商品屬于企業的存貨;原材料加上或減去材料成本差異后的金額應反映在“存貨”項目內。
4.
【答案】ABC
【解析】一般納稅企業委托外單位加工材料收回后直接對外銷售的,受托方代收代繳的消費稅應計入委托加工物資的成本;委托加工物資收回后用于連續生產的,按規定準予抵扣的,應按代收代繳的消費稅記入“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科目的借方。
5.
【答案】AB
【解析】受托代銷商品其所有權不屬于企業,不能作為企業的“存貨”核算;工程物資并不是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銷售或耗用而儲備,它是為了建造或維護固定資產而儲備的,其用途不同,不能視為“存貨”核算。
6.
【答案】ABCD
【解析】以上四個選項均正確。
7.
【答案】ABCD
【解析】以上四個選項均正確。
8.
【答案】ABD
【解析】一般納稅人進口原材料交納的增值稅,不計入相關原材料的成本。
9.
【答案】ABD
【解析】自然災害造成的存貨凈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由于收發計量差錯引起的存貨盈虧計入管理費用;入庫前發生的挑選整理費用計入存貨的成本,不影響損益;結轉商品銷售成本時,借記“存貨跌價準備”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銷售成本減少使利潤總額增加。
10.
【答案】BD
【解析】因為甲材料生產的A產品的可變現凈值高于其成本,所以甲材料期末應按成本計量,故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0。
三、判斷題
1.
【答案】×
【解析】購入材料在采購過程中發生的合理損耗對材料的總成本沒有影響,但會增加其單位成本。
2.
【答案】√
3.
【答案】×
【解析】委托代銷商品其所有權仍歸屬于委托方,所以其屬于委托企業的存貨。
4.
【答案】×
【解析】企業因捐贈而減少的存貨應按存貨的賬面價值注銷其成本。
5.
【答案】√
6.
【答案】√
7.
【答案】√
8.
【答案】×
【解析】發生減值的存貨,如果在以后期間導致存貨減值的因素消失,那么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可以在原已計提的金額內轉回。
9.
【答案】√
10.
【答案】√
四、計算分析題
【答案】
(1)庫存A產品
A產品的可變現凈值=600-20=580(萬元),A產品的賬面價值為500-50=450(萬元),其賬面價值小于可變現凈值,所以應將已經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50萬元轉回。
借:存貨跌價準備——A產品 50
貸:資產減值損失 50
(2)庫存B產品
有合同部分的可變現凈值=280-40×40%=264(萬元)
有合同部分的成本=600×40%=240(萬元)
因為可變現凈值高于成本,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無合同部分的可變現凈值=350-40×60%=326(萬元)
無合同部分的成本=600×60%=360(萬元)
因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360-326=34(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 34
貸:存貨跌價準備——B產品 34
(3)庫存C材料
C材料的可變現凈值=130-8=122(萬元)
材料成本為150萬元,因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故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150-122=28(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 28
貸:存貨跌價準備——C材料 28
(4)庫存D材料
因為D材料是為生產產品而持有的,所以應先計算所生產的E產品是否減值
有合同的E產品可變現凈值=550×(1-10%)×6=2 970(萬元)
有合同的E產品成本=10×320×6/8+150×6=3 300(萬元)
無合同的E產品可變現凈值=600×(1-10%)×2=1 080(萬元)
無合同的E產品成本=10×320×2/8+150×2=1 100(萬元)
由于有合同和無合同的E產品的可變現凈值都低于成本,說明有合同和無合同的E產品耗用的D材料期末均應考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且應區分有合同部分和無合同部分計提。
有合同的E產品耗用D材料的可變現凈值=550×(1-10%)×6-150×6=2 070(萬元)
有合同的E產品耗用D材料的成本=10×320×6/8=2 400(萬元)
有合同部分D材料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 400-2 070=330(萬元)
無合同的E產品耗用的丁材料的可變現凈值=600×(1-10%)×2-150×2=780(萬元)
無合同部分的D材料成本=10×320×2/8=800(萬元)
無合同部分的D材料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800-780=20(萬元)
故D材料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共計350萬元(330+20)。
借:資產減值損失 350
貸:存貨跌價準備——D材料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