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最佳方式
人民幣升值是必然趨勢,升多少則另當別論。但無論升多少,都將對中國的外貿企業構成壓力。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已經成為外貿企業不得不認真思考的一個戰略問題。
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不少大型國際基金趕在G20高官會前拋售美元,人民幣升值一事又可能遭受壓力。
人民幣升值,無論升多少,都將對中國的外貿企業構成壓力。3月21日,商務部長陳德銘稱,中國出口企業的平均利潤只有1.77%,這意味著,人民幣只要對美元升值那么一點點,中國出口企業的利潤就喪失了,沒有了利潤,企業怎么繼續“玩”下去?!即便現實中有的外貿企業的利潤可能并沒有陳部長所說的這個平均利潤率那么低,但也頂不住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外貿企業如何應對人民幣必然要升值的壓力呢?慣性思維下的應對方式無非三種:一是增加產銷量。但在全球產能普遍過剩的背景下,這種努力方式將是無效的,因為當大家都采取這種方式時,競爭必然更加激烈,其結果是利潤進一步降低。二是,通過有些人所鼓吹的“流程再造”來降低生產成本。但這種方式的效果是讓人質疑的,因為“流程再造”不僅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而且要冒可能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流程大亂”的風險。三是,開發差異化產品。這的確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為至少從理論上講,開發差異化產品可以增加贏利空間和銷售機會。但是,這一條放在下述情景下效果必會更好。
我認為,外貿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最佳方式是啟動國內市場營銷。外貿企業在特定的行業領域已經具備一定的產品設計能力、生產制造能力以及已經有了良好的供應商資源,即便不存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也應該考慮利用這些能力開發國內市場。開發國內市場將有助于強化外貿企業的研發能力、生產能力和供應商關系,這反過來會有助于外貿企業把外貿業務做得更好。
在存在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情況下,外貿企業采取外貿和內貿“兩條腿走路”的戰略(一條腿是外貿,一條腿是內銷,兩條腿交互前進)至少可以建立三種直接優勢,有了這三種優勢,便可以有效地應對人民幣升值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一是獲得規模優勢。啟動國內市場營銷,即便外銷業務量不變,其產銷規模也將得到增加。產銷規模的增加,在大多數情況下意味著成本的降低,而在利潤率不變的情況下,成本的降低就是利潤的增加。這是對人民幣升值的一種應對。
二是獲得產品優勢。許多外貿企業獲得產品的方式是,依靠國外客戶拿著樣品找上門來,然后“照著葫蘆畫瓢”,只要“畫”得一致,且價格讓外商滿意,就可以達成交易。純粹靠這種(OEM)方式從事外貿業務的企業,其產品售價一定很低。另有一些外貿企業為了接單,也建設了自己的產品設計隊伍/部門,搞出了自己的(ODM)產品。但其產品大多是“抄襲”來的,而且主要是為了適應國外銷售商的要求而“抄襲”來的,其產品價格也很低。這兩種來源的產品均不能有效適應國內市場需求。因為其一,這樣得來的產品往往不成系列,在國內市場銷售難于形成系列化和規模化效應;其二,這樣得來的產品是適應國外市場需求制造出來的,即便形成系列也不一定適合于國內市場;其三,由于這樣得來的產品不是企業自主開發出來的,企業對產品和用戶需求缺乏真正的理解,即便這類產品在國內一時適銷,也不能保持長久。我想說得是,外貿企業如果決心開拓國內市場,意味著它們會下決心開發出國內市場所需要的產品,企業獲得了這類產品,再將這類產品實用于外銷,便可能贏得較好的利潤空間。這是對人民幣升值的又一種應對。
三是獲得經驗優勢。許多外貿企業之所以迷戀于超低利潤的外銷業務,而不愿意做內銷,是因為它們缺少做內銷的經驗。其實,經驗只有行動的過程中才可能建立。外貿企業做內銷,雖然存在經驗障礙,但這種障礙可以在做的過程中逐步獲得。一旦建立了內銷的經驗,外貿企業在應對出口風險方面便多出了一把“刷子”。有了這把“刷子”,便增加了應對人民升值的能力。
課程推薦
- 外貿會計普通班
- 外貿會計特色班
- 外貿會計精品班
- 外貿會計實驗班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普通班 | 班次特色 |
200元/一門 380元/兩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精品班 | 班次特色 |
480元/一門 960元/兩門 |
購買![]() |
- 外貿會計機考模擬系統綜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