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文化概論簡答題(1)
一、簡述“文化”名稱的來源。
(1)關于“文”的解釋:①“文”的本義是“錯畫”,也就是花紋。②“文”的引申義:在人類認知領域,“文”引申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養,與表示先天素質的“質”相對;在政治領域,“文”引申為“文治教化”,主張利用禮樂教化提高人們的修養而使國家安定,與訴諸軍事征服他國的“武功”相對;在天文和人文的區別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現象和規律,人文指的是社會現象和規律。
(2)關于“化”的解釋:“化”的本義是改易,既包括從無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來的解釋:中國經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養與精神、物質的創造。
二、為什么說中國文化屬于國別文化?
(1)它有著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上古的青銅文化,各民族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有許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
(3)漢民族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中起主導作用,是中華文化的主體文化,它在共同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團結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什么是兩個文化層面,它們的相互關系如何?
兩個文化層面指上層文化與底層文化。
(1)上層文化:指宮廷文化與上層文人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2)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于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3)兩個文化層面的關系:兩個文化層面就其來源,都是原始文化的傳承,它們雖在后代有所分化,產生了差異甚至對立,但深究其內在的精神又相互關聯、互相補充。民族文化與國別文化都是由這兩個文化層面聯合構成的。兩個文化層面缺一不成其為完整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兩個層面文化精華的苦奉。
四、為什么說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
(1)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并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五、簡述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的區別。
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六、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性質是什么?
中國文化概論課立足于用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問題進行介紹和闡釋。在中國文化領域里,它不僅要關注一切上層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層民俗文化的諸多成果。它是一門兼顧歷史的關于中國國別文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課程,是中國傳統文化學的人門課程。
七、簡述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基本內容。
(1)有關文化的一般概念。中國文化概論在文化的外延問題上與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對具體問題的論述上盡量注意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出發。
(2)中國文化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本課程所闡述的地理環境,是就曾經影響中華文化發生發展的比較穩定的地理概況而言,不是某一個歷史時期具體地理環境的描述。
(3)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課程闡述歷史發展脈絡仍按朝代分期。
(4)有關中國文化分科的知識。本課程采用四分法:生產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觀念與精神文化、語言文字文化。
八、簡述我國歷史上復雜的人口分布。
(1)歷史上,青藏高原地區曾居住過吐藩和羌人。靠近青海地區羌族人居住較多,一部分居住在黃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區。
(2)西南地區崇山峻嶺,地勢復雜,是古代所謂“西南夷”雜居的地區。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圍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復雜。南面大體屬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區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區。
(4)黃土高原的北鄰,是蒙古高原,居住過蒙古人等。
(5)東北居住著許多以狩獵和耕種為生的民族。幾個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滿族等,都起源于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閩江水系是兩個較大的水系。這一帶是秦漢時“百越”民族居住地,后來還有溪、俚、僚等族,此外還有臺灣島、海南島及漫長的海疆領土。
九、簡述河套地區的要沖地位。
黃土高原的北鄰,是蒙古高原,這是一個草原、沙漠、戈壁交錯的地帶,歷來也是北方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地帶的要沖。特別是今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從來都是中原人群與草原人群的必爭之地。
十、簡述關中地區的地理條件。
關中地區地處黃土高原,是黃河及涇、渭流過的地區,沃野千里,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許多王朝都在這里建都,養育過輝煌的古代文化。這一地區是四塞之地,黃河在他的西北東三個方面環繞,南面是秦嶺山脈,西北有六盤山、賀蘭山、備有陰山山脈,東有呂梁山脈及潼關之固,真可謂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漢中,東聯伊洛地區,有豐富的經濟后方,又方便的交通,進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確是這里有得天獨后的地理條件。
十一、為什么歷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勢”之說?
山西高原的兩側是太行山和呂梁山,中間夾著一條寬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難與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發祥地、陜西高原的北部與蒙古高原相連接,這個地區是內遷的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要路;太行山脈中某些斷裂處,也可以直通華北地區,所以歷來有山西居“天下形勢”之說
十二、數千年來的氣候變遷的四大時期。
1、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屬于溫暖期。這個時期的時間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有野象等亞熱帶動植物。
2、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錯期。這個時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1)其中西周前期為溫暖期,之后進入寒冷期。(2)春秋至西漢時期,又進入第二個溫暖時期。(3)東漢、三國至南北朝,是第二個寒冷時期。(4)從隋唐至北宋時期,又進入第三個溫暖期。(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個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國進入第四個溫暖期。
3、從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為寒冷時期。也稱為“方志時期”(1)第一冷時期為50年,從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2)第二冷時期從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長達100年之久。(3)第三冷時期從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4、第四個大的氣候使其從1900年開始,竺可楨稱之為“儀器觀測時期”。
十三、簡述中國古代的“九州”。
中國古代以北山川為標志,將天下分為冀、兗、青、蓄、揚、荊、豫、梁、雍九州。
1、古濟水、黃河之間為兗洲;
2、渤海,泰山之間為青洲;
3、黃海、泰山、淮河之間為徐州;
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為揚州;
5、荊山以南、衡山以北為荊州;
6、荊山以北、黃河以南為豫州;
7、華山以南、怒江以東為漢中、四川盆地為梁州;
8、西河以西黑水以東為雍州;
9、西河以東、東河以西為冀州。
十四、形成區域文化的幾個因素:
1、自然環境。他決定著一個地區的人們生存質量和狀態。
2、地理條件的特殊或得天獨厚。
3、特定區域的人群有明確的區域意識,并于其它區域的人群形成競爭關系。
4、典范人物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十五、秦漢時期實施文化的“大統一”,將全國分為哪四個地域文化?
1、“山西”地區。沃野千里,這里的人民好稼穡,殖五谷,有“先王”之遺風。自從秦朝將都城定在此地,漢初又將東方民眾遷移至此,好“玩巧末業”的風氣也隨之形成。西部雖然戎狄間雜,但畜牧業很發達,又有巴蜀作為后方,所以關中人口不過全國十分之三,地不過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財富,卻占全國十分之六。
2、山東地區。齊魯多魚鹽、桑麻之利,鄒、魯、泗上地區有周公遺風,好儒習禮。
3、龍門一碣石以北農牧交錯地帶。
4、江南地區。
十六、簡述孟子的以時觀念?
1、在保護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違天時觀念。
2、《孟子。梁惠王》篇談到如何實施王道政治時說過這樣的話“不違農時,谷不可勝用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勝用也。
3、這些話誰染時強調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但還是包含著明顯的自然保護意識在內。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當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時期大規模的狩獵活動都安排在冬天進行,砍伐樹木也一般在同樣的時候,都含有以時的觀念在內。
十七、歷代各種起到環境保護功效的措施。
(1)山嶺資源歸王朝所有,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森林不受濫砍濫伐的傷害。
(2)漢代長安一帶皇家大規模的園囿,對保護西北環境有相當大的意義。
(3)歷代的皇帝貴族的靈寢,都講究植樹造林。
(4)秦漢時期為防止匈奴的進犯,在一些邊關要塞處廣種榆樹,用來遮攔敵人的騎兵,也同時起到了綠化作用。
(5)在保護西北環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馬場地的廣布。唐朝在西北甘陜交界地帶,設有規模龐大的養馬場,以支持國家的裝武備;那一地區,正是黃河幾個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區。所以,在從東漢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時間里,黃河有一個長時間的安流期,主要是因為黃土高原地區的植被狀態好。
十八、簡述明初的植樹活動:
(1)明洪武23年朱元璋為準備建找一支海軍船隊,在南京周圍種植了近5000萬棵梧桐樹合棕櫚、漆樹。
(2)第二年還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須種植200棵桑樹、200棵棗樹和200棵柿子樹。
(3)明洪武年間的種樹總量在10億顆左右。
十九、簡述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誤:
1、過分開墾土地。(1)過分開荒破壞了植被生態,結果引起沙化。(2)開墾土地破壞環境的事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也有。過分追求糧食生產,大片土地圍湖造田,致使兩湖一帶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劇下降,每當長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區水患變得十分嚴重。同時由于上游地區森林的采伐過重,長江水的泥沙含量也不斷的逐年增加。
2、林木的濫砍濫伐。
(1)在北方造成的災難性后果更加嚴重,森林資源的損失,即意味著黃河流域的水災總體看上去呈逐漸增加加重的歷史趨勢,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來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帶形成地上懸河。公元10世紀以前,黃河雖有改道現象,但不嚴重,基本是穩定的、安流的從10世紀到唐五代開始,黃河下游遷徙變為常態。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區森林被砍伐,牧場被開墾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壞嚴重。
(2)與黃河遷徙互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消失。沒有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黃河的危害更為嚴重。到了明清以后,黃河奪淮河入海,又造成淮河流域的大災難;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條河床很深便于航運的“利河”。明清統治者片面地保護大運河交通,不從根本上對黃、淮加以治理,最終釀成了更大的災害。
二十、新石器時代的三大文化成就?
農業、制陶和石器的磨制與鉆孔,是新石器時代三大文明成就。
1、農業的發生是人類歷史劃時代的大事。在世界為數不多的幾個農業起源中心中,中國獨有其二,即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耐旱谷物農業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稻作農業。
2、石器的磨制和鉆孔,體現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磨制石器的發展與農業發生同步。
3、陶器的制造是貫穿于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手工業。制陶技術經歷過貼塑、泥條盤筑及慢輪加工和快輪加工幾個大的階段。快輪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時就已經出現,經過不斷提高,到龍山時期已遍及黃河及長江流域。陶器的燒制還帶出了另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手工業-青銅器制造。龍山文化時代,除良渚文化外的所有文化遺址,都曾發現過銅器,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課程推薦
- 注冊會計師普通班
- 注冊會計師特色班
- 注冊會計師精品班
- 注冊會計師實驗班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普通班 | 班次特色 |
20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35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精品班 | 班次特色 |
65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實驗班 |
班次特色 |
900元/一門 | 購買![]() |
- 注冊會計師機考模擬系統綜合版
最新新聞
網站地圖
專業知識水平考試:
考試內容以管理會計師(中級)教材:
《風險管理》、
《績效管理》、
《決策分析》、
《責任會計》為主,此外還包括:
管理會計職業道德、
《中國總會計師(CFO)能力框架》和
《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試:
包括簡答題、考試案例指導及問答和管理會計案例撰寫。
- 管理會計師PCMA 免費試聽
- 中級管理會計師 免費試聽
- 稅務管理師 免費試聽
- 智能財務師 免費試聽
- 國際注冊會計師 免費試聽
- 國際財務管理師 免費試聽
- 初級會計職稱考試 免費試聽
- 中級會計職稱考試 免費試聽
- 注冊會計師考試 免費試聽
- 全國外貿會計考試 免費試聽
- 會計實務操作 免費試聽
- 管理會計師 免費試聽
-
初級會計職稱招生方案
·特色班
·精品班
·實驗班
初級會計職稱網上輔導 -
中級會計職稱招生方案
·普通班
·特色班
·精品班
中級會計職稱網上輔導
專業知識水平考試:
考試內容以管理會計師(中級)教材:
《風險管理》、
《績效管理》、
《決策分析》、
《責任會計》為主,此外還包括:
管理會計職業道德、
《中國總會計師(CFO)能力框架》和
《中國管理會計職業能力框架》
能力水平考試:
包括簡答題、考試案例指導及問答和管理會計案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