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
解析:以文件記錄形式(無論是紙制、電子或其他介質)存在的審計證據比口頭形式的審計證據更可靠,故選項B不正確;非統計抽樣中更多的使用主觀判斷,抽樣風險不能夠量化,所以一般情況下非統計抽樣得出的結論沒有統計抽樣得出的結論可靠,故選項C不正確;分析程序并不能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只能識別出異常的情況,所以實質性分析程序獲取的證據沒有細節測試獲取的證據可靠,故選項D不正確。 |
答案:D |
解析:注冊會計師只能通過修改計劃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來降低檢查風險。 |
答案:B |
解析:獲取的審計證據越多,存在的審計風險就會越低。可接受的審計風險一般在審計前就已確定,不能隨意改變,否則審計可能無效。 |
答案:B |
解析:當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增加時,可接受的檢查風險降低,實質性程序的范圍越大,選項AC不正確;可接受的檢查風險降低,針對該認定所需的審計證據的相關性和可靠性要求也就越高,注冊會計師越應當考慮將實質性程序集中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實施,選項B正確;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增加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往往不擬信賴相關的內部控制,因此很可能不再進行控制測試,而不是縮小控制測試的范圍,因此選項D不正確。 |
答案:B |
解析:檢查風險是指某一認定存在錯報,該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是重大的,但注冊會計師未能發現這種錯報的可能性。檢查風險取決于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程序設計的合理性和執行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