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更真實是我國會計改革重要的目標和方向之一。
然而,縱觀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的這10年,會計信息失真屢禁不止,有些企業甚至屢查屢犯。究其原因,不外乎“利益”和“管理”。
利益
利益是把“雙刃劍”,它一方面驅使企業經營者為此提高管理水平和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使得部分企業弄虛作假。
受利益驅動造假的情況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是企業管理者為了籌資、上市等目的,粉飾報表,獲取借貸方和投資方的信任,取得上市資格。卞文甫在執行檢查任務時就發現,某國有港口機械制造廠,為了粉飾控股子公司的財務業績,采取一系列弄虛作假的手法,承擔了子公司1.44億元的虧損,使子公司成功上市。
二是企業經營者為了達到少繳稅的目的,提供給稅務機關的報表利潤造假。卞文甫舉了這樣一個案例:某公司總經理通過賬外設賬,轉移收入等方式隱匿少計提增值稅銷項稅3521萬元,通過偽造和重復使用銀行付款單據,虛列支付貨款4100萬元,騙取抵扣增值稅進項稅503萬元,達到偷逃增值稅的目的。
三是部分經營管理者為了得到高薪,貪圖一己私利,不惜掩蓋經營事實。卞文甫說,目前對政府干部的政績考核,多是以上交國家財政收入為主要指標,很多干部出于某種動機給企業下達利稅指標,如果企業完成有困難,就暗示甚至鼓勵企業在會計報表上作假。
管理
管理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企業內部管理,二是企業外部監督。
“企業內部管理優劣對會計信息的生成和反映有直接影響。”卞文甫認為,管理失控,必然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下降,不能真實反映企業資產財務狀況;管理得當,會計信息質量將得到有效控制,在排除人為因素的情況下,會使會計信息相對真實。
但是,目前的情況讓人有些憂心。
我國大部分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形同虛設,會計人員的配備,不但資格條件達不到要求,而且崗位分工不明確,崗位牽制弱化,重要經濟業務的批準與報告制度無法履行。
卞文甫告訴記者,在部分企業中,根據經營者的意志改寫會計記錄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這無疑將導致內部失控。同時,內部審計也由于其內設性,受到單位領導控制,很難發揮作用。
寧夏專員辦副處長雍學斌也感嘆,財務人員有時候是個弱勢群體,這點在民營企業中表現尤甚。這也應歸結為管理的問題。
有人提出,外部監督體系可以制約。
的確,在我國,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并存。前者主要通過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年報進行審計來實現日常監督,后者則是由財政部組織實施。
會計師事務所本應負有審計義務,必須出具符合事實的審計意見。但問題恰恰就出在社會監督上。
據了解,少數事務所受自身利益驅使,拉業務不擇手段,遷就、縱容客戶。
對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同時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再監督。
但有些問題在短期內并不能得到徹底解決,因此,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將是一項艱巨、長期的任務。
(中國會計報 羅晶晶 2009-3-13)
(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