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審計結果不該遮遮掩掩
7月4日審計署公布了2008年第5號審計結果公告,公布了對全國16個省、54個縣(市、旗)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審計調查結果。結果顯示,上述地區自立項目亂收費和向學生收取明令禁止的費用共計5109.99萬元。(7月4日中新網)
我反復閱讀報告的內容,發現該報告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凡涉及具體省、縣或單位時,總是語言模糊,只用“有的”、“一些”等來表述,不指名道姓,不點具體名稱。很明顯,這樣的公布方式,對于存在問題的地方,不利于形成壓力,更不利于社會監督!
按照通常理解,既然公布的被審計對象為16個省、54個縣,那么帶有共性的問題,可以不公布具體縣、市名稱。但對于個例,如報告中“有4個縣以贊助名義變相收費1960萬元”,“有9個縣收取補課費、培訓費1250.33萬元”,“有17個縣收取考試、考務費911萬元”,“有4個縣收取擇校費336.73萬元”等,說明了審計署對違規細節掌握非常具體,那么既然是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為什么不公開這“4個”、“9個”、“17個”違規縣的具體名稱和各自的違規金額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規定,只要不涉及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審計機關即可將審計結果向社會公布。顯然,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審計結果不存在不能公布的內容。而審計結果向社會公布的目的就在于彰顯法律的公正,彰顯國家審計部門的權威,以促進被審計單位糾正錯誤,挽回損失。從這個層面看,審計結果越透明、公布的內容越具體,就越有震懾力!
那么,為何公布審計結果不指名道姓呢?其主要原因是審計部門擔心會對被曝光的地方或單位帶來負面影響。但是,審計應當從國家利益出發,以監督政府工作為己任,如果對違規的地區和單位不點名,很可能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審計報告既然向社會公開了存在的問題,公眾就有充分的知情權,如果公布結果的時候遮遮掩掩,那么國家審計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勢必大打折扣。
全面公布審計結果,對所有被審計單位都是一種公開的檢驗。發現問題的部門,可以借此機會改進工作,接受社會監督;沒有發現問題的單位,也可以引以為戒,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人們希望政府行政行為能像“玻璃缸里的魚”那樣清澈透明,作為審計機關公布的審計結果,更應是非清楚,讓每個人都能看得明白。
(:新華網 李季平 2008-7-5)
(ck)
時間:2009-03-27 責任編輯:huayaming
課程推薦
- 注冊會計師普通班
- 注冊會計師特色班
- 注冊會計師精品班
- 注冊會計師實驗班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普通班 | 班次特色 |
20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35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精品班 | 班次特色 |
650元/一門 | 購買![]() |
課程班次 | 課程介紹 | 價格 | 購買 |
---|---|---|---|
實驗班 |
班次特色 |
900元/一門 | 購買![]() |
- 注冊會計師機考模擬系統綜合版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